摘要:老股民一提起2015年的股市,多半会下意识皱眉头——前半年还在千股涨停的热闹里,后半年就掉进千股跌停的坑里,不少人因为杠杆爆仓,账户里的钱没几天就缩水大半。
<配资网址>2015年股市暴跌原因大揭秘!如今A股杠杆水平几何?配资网址>
老股民一提起2015年的股市,多半会下意识皱眉头——前半年还在千股涨停的热闹里,后半年就掉进千股跌停的坑里,不少人因为杠杆爆仓,账户里的钱没几天就缩水大半。最近A股两融余额回到2万亿,又有人开始嘀咕:“是不是又要像2015年那样,杠杆一塌糊涂?”其实真不用紧张,现在的A股杠杆水平,连2015年的一半都不到,而且风险管控比当年严太多,今天咱就用大白话把这事说透,帮大家把心放踏实。

首先得搞明白,2015年的“疯牛”为啥崩得那么狠?核心问题是杠杆彻底失控,尤其是那些没人管的场外配资在瞎折腾。
那会儿的杠杆资金分两块,场内的融资融券只是小部分,真正危险的是场外配资和伞形信托。这些资金根本不受证监会严格监管,杠杆倍数能开到1:5甚至1:10。啥意思?你拿10万本金,配资公司能给你配100万,总共110万进股市。要是股票涨10%股票杠杆怎么操作,你能赚11万,本金直接翻倍;可一旦跌10%,110万就剩99万,扣掉配资的100万,你本金直接亏光,还得欠配资公司钱,人家还会强制平仓把你股票卖了。
更要命的是,这些钱大多是银行理财资金,通过信托、资管产品层层包装后流入股市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“影子银行”资金池。据当时的数据,2015年光结构化信托、民间配资这些场外杠杆规模就超过1.7万亿,再加上7000亿的伞形信托,场外杠杆比场内两融还多。这些资金的成本特别高,年化利率能到10%-20%,必须靠股票短期暴涨才能覆盖成本,所以资金会疯狂炒作中小创股票,把市场泡沫越吹越大。
后来监管层开始清理场外配资2015年股市暴跌原因大揭秘!如今A股杠杆水平几何?,这根“高杠杆链条”一下就断了。配资公司集体强制平仓,大量卖单砸向市场,根本没人接盘,这才出现了连续千股跌停的惨状。说白了,2015年的杠杆是“没规矩的野蛮生长”,就像没装刹车的汽车,跑起来快,撞起来更狠。
再看现在的A股杠杆,表面上两融余额也到了2万亿,跟2015年峰值差不多,但实际风险程度连当年一半都不到,这从两个关键数据就能看出来。

第一个是杠杆占比。2015年两融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高达4.7%,两融交易额占市场总成交额的22.3%——相当于市场每5块钱的交易里,就有1块多是杠杆资金在操作。而现在呢?这两个比例分别是2.56%和11.11%,直接腰斩还多。也就是说,现在杠杆资金在市场里的“存在感”比2015年弱了一半,对市场的影响自然也小很多。
第二个是杠杆结构。现在的杠杆资金基本都在监管眼皮子底下,主力是融资融券,跟2015年那种“野路子”场外配资完全不一样。两融有严格的风控红线,比如融资保证金比例最低是80%,也就是说你有100万本金,最多只能融80万,杠杆倍数最高1:0.8,远低于2015年场外配资1:5、1:10的疯狂水平。而且两融标的有严格限制,不是随便什么股票都能融资买,那些小盘股、垃圾股根本进不了两融名单,从源头就减少了炒作风险。
更重要的是,现在监管对杠杆资金的监控特别严。比如对融资客的持仓集中度有要求,不能把所有钱都砸在一只股票上;还有实时预警机制,一旦账户担保比例低于130%,券商就会提醒补钱,不会像2015年那样等到爆仓了才强制平仓。另外,现在对银行资金流入股市的管控也严,严禁理财资金通过“灰色渠道”进入股市,从源头切断了“影子银行”给股市加杠杆的路子。
可能有人会问:“就算杠杆低,现在两融余额2万亿,万一市场跌了,会不会还是有风险?”风险肯定有,但跟2015年的“系统性风险”不是一回事。
现在的两融投资者,大多是有一定经验的散户和机构,资金来源也比较稳定,不是2015年那种“借钱炒股”的新手。而且现在市场的体量比2015年大多了——2015年A股流通市值大概40万亿,现在已经超过60万亿,同样是2万亿两融余额,在现在的市场里“分量”轻多了,就算有部分平仓,对整体市场的冲击也有限。
还有一点要注意,2015年的杠杆是“无差别加杠杆”,不管什么股票都敢炒,连业绩亏损的小票都能炒上天;现在的杠杆资金更偏向于业绩稳定的蓝筹股、白马股,这些股票波动小,抗跌性强,就算市场调整,也不容易出现2015年那种“踩踏式下跌”。
当然,也不是说现在就完全没风险,投资始终要谨慎。但咱们得客观看——2015年的杠杆是“野蛮生长的毒瘤”,现在的杠杆是“监管框架下的合理工具”,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。与其盯着“2万亿两融”的数字慌神,不如多看看现在的监管力度和市场结构,心里就有数了。
最后想跟大家说,看待股市杠杆不能只看表面数字,更要看背后的“质量”。现在的A股杠杆,不管是规模占比还是风险管控,都比2015年成熟太多,真没必要拿当年的情况吓唬自己。投资嘛,理性看待市场变化,比盲目恐慌更重要。
